“十三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和教育部党组直接领导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以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党和国家事业进步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需要、提升水平、追求卓越,加快培养国家急切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优质、内涵式进步获得新效果。
1、研究生教育改革进步不断深化
1.全方位完成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指标。“十三五”规划提出,期末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2人,现在已超越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今年将达到30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现在已超越60%。“十三五”期间授与博士学位33万人,硕士学位339万人。
2.胜利召开新中国初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要紧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要紧批示,孙春兰副总理出席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传达中央领导同志要紧指示批示并作要紧讲话,陈宝生部长作出工作部署。会后,准时印发了“1+4”系列政策文件,启动了“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新年代研究生教育改革进步加快推进。
3.不断强化研究生培养水平保障。一是加快推进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突出科教融合,加大科研系统练习,着力提高科研革新能力;专业学位突出产教融合,加大与企业产业联合培养,着力提高实践革新能力。二是持续加大课程建设。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大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建议》,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涉及研究生核心课程1500多门,300余万字,为研究生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精细化服务和指导。三是深入拓展“学位挤水”行动,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管理的若干建议》,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水平保障体系。
4.切实加大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先后印发《关于全方位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建议》《关于加大博士生导师职位管理的若干建议》《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构建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
2025年国内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多人,比2025年增加近10万人,其中,45岁以下导师增加约4.5万人。
5.着力探索重点紧缺范围高层次人才培养。瞄准“卡脖子”核心技术,与工信部、国防科工局一同启动了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核科学等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服务健康中国策略,推行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革新项目。推进应对管理学科建设,拟定“应对管理”二级学科设置基本需要、博士和硕士指导性培养策略,推进20所有关学科基础好的高校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应对管理”二级学科,拓展有关试点工作。
2、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和改革愈加有力
1.全方位深化学位授权审核改革。一是坚持标准先行、水平为要,发挥申请基本条件的水平“门槛”用途,强化省级统筹,紧密围绕国家策略和经济社会进步布局高层次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组织拓展了第12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新增了28个博士学位授与单位,29个硕士学位授与单位,69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13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二是坚持放权赋能与加大管理相结合,启动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改革,现在已批准32所高校自主审核增列学位点。三是加大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2025年以来,全国共有332所高校自主撤销1663个博士硕士点,增列了1046个博士硕士点。
2.系统推进专业学位进步。印发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步策略(2025-2025)》,从积极进步硕士专业学位、加快进步博士专业学位、大力提高培养水平等入手,加大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拓展工程专业学位类别对应调整,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
3.完成首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根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方法》,部署拓展国内学位规范打造以来首次大规模学位点评估,对学位点培养条件和品质保障机制进行全方位体检。全国12877个学位授权点完成自评,抽评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现有学位授权点2292个,8个学位授权点抽评结果为“不合格”并被作出撤销学位授权处置,33个学位授权点抽评结果为“限时整改”并被作出中止招生、限时整改处置。
4.布局启动学科专业调整改革。研究拟定新年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指导建议,分类提出学科专业的进步思路、方向和重点范围,打造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着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提高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进步需要的匹配度。研制《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方法》,坚持高起点设置,高标准培育,对交叉学科设置、学位授权、学位授与、水平保障提供规范化的规范安排。
3、“双一流”建设全方位启动、扎实推进
1.健全建设政策及管理体系。一是政策体系日趋完备。依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策略》,先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行方法(暂行)》《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点进步引导专项资金管理方法》《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建议》《“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试行)》等,马上印发《“双一流”建设效果评价方法》。二是遴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并拓展全覆盖式的建设调查,从大体上学会“双一流”建设进展状况,进行个性化指导。三是举办“双一流”建设专题研修班,组织140所建设高校和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进行政策研讨,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进步改革委等部委密切协同,地方政府统筹支持,形成“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地方高水平大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进步格局。
2.阶段性建设目的总体达成。建设高校准确把握“双一流”建设策略定位,全方位加大党的领导,不断改进内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坚持引育并举,看重高层次人才,革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服务国家需要,学科布局愈加优化;支持分类进步,激起内生动力,学科优势特点渐渐突出;鼓励潜心科研,在一些重点技术范围获得新突破;坚持开放合作,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这类为深入推进第二轮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大家充分认识到,“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将来依旧任重道远,需要坚定教育自信,维持头脑清醒,增强策略定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